古代習(xí)慣將一地的風(fēng)景名勝用八景來概括,古人偏好“八”,源于其象征圓滿和平衡,符合中國傳統(tǒng)審美中對(duì)稱、均衡的美學(xué)理念。因此,八景是民眾鄉(xiāng)土情感的具象化。寧州為華寧的古稱,關(guān)于寧州八景筆者未曾在歷代舊志中看到較完整的記載,多為民間傳言,因此有多個(gè)版本。為拋磚引玉,本文將一個(gè)較為可靠的版本及相關(guān)古詩從文史資料中輯錄出來分享給讀者。 樓山聳翠 樓山聳翠,又稱“登樓積翠”。樓山即登樓山,距縣城東南15公里,高2000多尺,方圓20多公里。舊志謂其“層巒疊翠,秀若芙蓉,云霞聚散,可占陰晴。陟其巔者,目極千里,眼眺萬山”。清代張絲同詩云: 登臨曾聞陟岱宗,豈知寧境矗高峰。 望云每足占晴雨,積翠何曾有夏冬。 列岫仰瞻應(yīng)屈服,蒸民俎豆欠雍容。 興來直欲登高頂,一覽山河幾萬重。 明鏡朝天 登樓山巔有一池,謂為天池,方百步,清冽若鏡,與天相映,樹葉落其中,即有異鳥銜去。清代張絲同詩云: 出匣當(dāng)初不計(jì)秋,何人拋置在高丘? 巧梳云髻時(shí)留影,淡畫春山每映愁。 翔雉有情窺錦羽,飛鴻何計(jì)獲良儔。 嫦娥夜夜臨妝次,羽衣霓裳照未休。 陽暮回光 位于距縣城東5公里的陽暮山,高900多尺,方圓15公里,每當(dāng)日落西山、返照橫空之時(shí),則群山漸暗,獨(dú)此山燦然,霞光四射,赤橙青藍(lán),變化萬千,誠一奇觀。清代張絲同詩云: 四野微風(fēng)送晚涼,眼看云樹盡蒼蒼。 西輪已盡虞淵境,東嶺猶留返照光。 紫翠欲滴還顯爍,巖巒明暝又焜煌。 想來人競須如此,莫使天君迷故鄉(xiāng)。 春雷古洞 陽暮山山麓有洞三,舊志云:“上洞空曠如數(shù)間屋,下洞有泉出其中,中洞深不可測。入洞不數(shù)武,上有為龍者二,左右相向,全體皆具,頭腳崢嶸可畏,中間圓明如珠,二龍張目舞爪,若將爭攫者,為洞中奇觀,故名龍洞。”每春雷出時(shí),人間憒憒,洞中已隱隱有聲,故又名“春雷古洞”。清代劉禮國詩云: 洞里虛無萬籟空,雷聲未發(fā)已潛通。 巖頭欲送千村雨,穴口先吹一壑風(fēng)。 肅肅漸升青嶂外,填填徐振碧霄中。 機(jī)氣鼓動(dòng)春山雨,此內(nèi)隱藏造化功。 象鼻溫泉 距縣城南12公里,有嶺形如象鼻,懸崖峭壁,林木叢生,巖隙間涌出溫泉兩股,水溫42℃,屬碳酸泉,清澈如玉,可治皮膚病。1988年,華寧縣人民政府在這里建立了療養(yǎng)院。清代張凌云詩云: 天下湯泉莫漫夸,傳聞溫沼讓西沙。 嶺如象鼻嶺無異,水比安寧水更嘉。 入浴解教人似玉,到來幾許貌如花。 春寒我欲頻經(jīng)此,童冠謳歌樂歲華。 爪水拖嵐 爪水,即爪江,因恩永河、浣江和龍珠三河流至距城東2公里處的金銀山下合流,形如“爪”字,帶水長煙,宛似拖嵐。清代張絲同詩云: 三水流來爪字成,昔今久已命芳名。 春深禾稻沿溪綠,冬筆煙嵐繞澗明。 似練誰從平野布,如云不向碧山橫。 憑高一望黎州景,不數(shù)巴江水繞城。 西沙印月 位于距縣城西北7公里的沖麥村,山箐中有泉叫雙月潭,又名浮月泉,潭底多白沙,潭水渾濁近黑色,地下水涌出時(shí),潭底水面宛似兩輪滿月,前后相繼,隨沒隨出,從不斷絕。清代劉家舞詩云: 潭黝沖白沙,如月浮水面。 前月形才沒,后月隨復(fù)見。 合起明月亭,時(shí)時(shí)來俯玩。 仙人石室 仙人石室,又稱“石室仙跡”。距縣城西北20公里的磨豆山東北麓有仙人洞(今屬江川區(qū)伏家營),傳說古時(shí)有羽客在這里煉丹仙去,故名。其洞深邃宏奇,闊如堂,重如樓,曲折如廊榭,鐘乳石琳瑯滿目,蔚然大觀。清代王成詩云: 鑿開混沌幾經(jīng)秋,石上云深翠欲流。 仙客不來丹灶冷,海天長入鏡光浮。 窗低萬頃看舟渡,檻小千山愛月留。 此去蓬瀛真有路,幾人曾到洞中游。(楊文橋 文/圖) http://www.yxdaily.com/epaper/yxrb/html/2025/07/23/A05/A05_39.htm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