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cn.chinadaily.com.cn/a/202510/27/WS68fee324a310c4deea5ee516.html
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
國慶、中秋假期,一名游客帶家人駕車前往內蒙古旅游,看到路邊田間有許多機械化收割后遺落的土豆,問老鄉(xiāng)能不能撿,老鄉(xiāng)不僅慷慨同意,還大方地送了他裝土豆的大口袋,不一會他就撿了許多土豆。這段“撿秋”視頻在社交平臺迅速引發(fā)關注和熱議,網友表示這仿佛“大草原上的趕?!?。
“撿秋”,又稱“拾秋”,原本是指秋收后在田地里撿拾遺落的果實,避免浪費。而今,這一行為有了新的內涵,成為融合旅行與教育、親近自然且可以全家參與的游玩新形式。在“撿秋”中感受豐收的喜悅,在大自然中體味別樣的假日,一場旅行也能借此成為一堂沒有圍墻的自然課。
從教育角度看,“撿秋”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研學思路:把課堂搬到田間,讓孩子們不再隔著屏幕認識世界,而是親手觸摸大地,觀察并感受作物的生長,以接地氣的方式體驗生活。
從旅游發(fā)展角度來看,“撿秋”代表著一種“全家動員、貼近自然”的旅行潮流:一家人共同配合找土豆、挖土豆、裝土豆……這樣的旅行記憶,遠比千篇一律的景區(qū)合影更令人印象深刻。“撿秋”走紅,還能推動本土農業(yè)資源和相關品牌為更多人所知,提升品牌影響力。
也要注意,應“撿”之有度,適度、文明地體驗“撿秋”。游客可事先做好規(guī)劃,確保出行安全;撿拾前要征得農戶同意,不能只顧體驗而采摘新鮮果實、損壞農作物、遺留垃圾。當前,一些地方發(fā)布“官方指導路線”,規(guī)范“撿秋”行為、保障參與樂趣,值得借鑒。
從參觀良種育繁到體驗“采蘑菇”“抓大鵝”等農家樂式游玩,從農業(yè)體驗到工業(yè)旅游……廣闊的大地蘊藏著發(fā)展特色文旅的無限可能,關鍵在于能否敏銳捕捉需求,讓“潑天的流量”轉化為“長久的熱度”。把農特產品的品牌擦得更亮,“旅游 ”融合發(fā)展之路將會走得更寬廣。
“撿秋”,撿起的是快樂也是情懷。期待更多地方把“走紅”變“長紅”,讓游客體驗到怡人的自然風景、暖胃的特色美食、多彩的民俗文化。
(摘編自《內蒙古日報》,原題為《“撿秋”背后的文旅密碼》)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10月27日 05 版)
| 版權聲明: 1.依據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頁發(fā)布的原創(chuàng)作品,版權歸發(fā)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頁發(fā)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(fā)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無商業(yè)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 2.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(guī)定刪除侵權作品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