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腹藍鹟(wēng) (英文名:Blue-and-white Flycatcher,學名:Cyanoptila cyanomelana),是雀形目鹟科藍鹟屬的鳥類。俗名: 琉璃鳥、山竹鳥,又稱: 白腹琉璃,俗稱:藍燕燕、藍電,別名: 白腹藍姬鹟、白腹鹟、白腹姬鹟,俗名琉璃鳥、山竹鳥,香港俗稱藍燕、藍電,臺灣又稱白腹琉璃。雄鳥成鳥羽色極為艷麗,具有閃亮的藍色背部,白色腹部,黑色臉部、喉部和胸部;雌鳥全身褐色,頭型比同域的其他褐色鹟更為小巧。本種為遷移性鳴鳥,繁殖于日本、韓國、中國東北及俄羅斯遠東地區(qū),冬季遷徙至東南亞,如越南、柬埔寨、泰國、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等地越冬。外形特征 ▽雄鳥成鳥頭部至頸背深鈷藍色,上體、翼蓋、飛羽邊緣和尾羽深藍色,初級飛羽大部黑色,次級飛羽內側黑色,尾羽外側具白色基部斑;下額至胸黑,其余下體白色。雌鳥頭部、臉和上體灰褐色,窄白眼環(huán),臉頰和耳羽點綴白色,翼黑色,邊緣赤褐色,尾赤褐色,外羽較暗,下體大部分白色或橄欖灰色。幼鳥頭部和上體灰褐,頭面斑點狀,上尾覆羽、尾和飛羽邊緣藍(雄)或灰褐(雌);一年生接近成鳥,偶爾翼覆羽尖端呈黃褐色,雄鳥具成年翼和尾,肩和肩羽深藍。鳴叫特征 ▽鳴唱為清晨和黃昏時的豐富而悠揚的笛音,帶有不規(guī)則的‘hi-hwi-pipipi, tsi tsi tsi’旋律,被譽為所有鹟中最優(yōu)秀的歌手之一。區(qū)別辨識 ▽雌鳥與北灰鹟區(qū)別在于體型較大且無淺色眼先,與紅喉姬鹟雌鳥區(qū)別在于體型更大,尾更長。雄鳥與純藍仙鹟區(qū)別在于喉部和胸部均為黑色,腳黑色,而非純藍仙鹟的全下體白色和粉白色腳。生活習性 ▽棲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地和亞山區(qū)森林,包括針葉林、山地林坡和溝壑,河流灌木叢、藤蔓和灌木,種植園。遷徙期間和非繁殖季節(jié),可見于沿海森林、灌木叢、公園和花園。在婆羅洲越冬可達1850米的森林山丘和低山森林。生長繁殖 ▽繁殖季為5月至8月初,巢多由苔蘚構成,置于懸崖洞穴、樹根間或溪流岸壁下,或樹干淺凹處,甚至廢棄建筑。一窩產卵4-6枚,雌鳥孵卵,孵化期14-15天,雙親共同育雛,但關于雛鳥期持續(xù)時間未知。
版權聲明: 1.依據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頁發(fā)布的原創(chuàng)作品,版權歸發(fā)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頁發(fā)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(fā)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無商業(yè)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 2.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(guī)定刪除侵權作品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