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区二区播放,日本在线国产,韩国中文全部三级伦在线观看中文,国产麻豆精品视频,伊人久久综合影院首页,久久香蕉综合精品国产,免费99视频有精品视频高清

分網
當前位置:關注森林 > 地方林草動態(tài) > 四川 > 正文 站內導航
[]

育稻又育人 更助沃野增收 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“一田多收”

媒體:天府郫都  作者:鄧虹
專業(yè)號:郫都區(qū)農業(yè)農村局 2025/10/2 8:10:29

金秋時節(jié),在德源街道的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里,收割機在試驗田間來回穿梭;田埂上,來自各地的學生們正俯身觀察,一堂生動的“田埂上的科學課”讓豐收的喜悅與知識的種子一同生長。而這份從試驗田孕育出的希望,正跨越山川——數百公里外的涼山州德昌縣,“稻莓輪作”的田壟上,黑珍珠草莓苗吐露新綠,豐收的希望在泥土中扎根。

試驗田開割

近4000個品種育出“種稻致富”底氣

9月26日,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的試驗田內一派繁忙,一年一度的水稻秋收拉開帷幕。走進田間,多樣化的生長場景格外顯眼——25畝試驗田里,近4000個水稻組合品種整齊栽種,每個品種種植約50至100株,葉片或泛黃,或青翠,直觀展現(xiàn)出豐富的品種特性,成為科研成果孕育的“天然實驗室”。

“泰香199和天泰優(yōu)808等品種表現(xiàn)尤為優(yōu)異。”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(以下簡稱“成都分中心”)科研基地部部長吳源芬拿起飽滿的稻穗介紹,這些品種不僅品質達到國家二級米標準,產量更是亮眼,普通種植條件下畝產能超過700公斤,為“種稻致富”筑牢了品種根基。

作為全國唯一經袁隆平院士授權命名的科學園,這里始終以推廣“種稻致富”理念為核心,除了品種培育,更積極探索水稻輕簡化機械化栽培、稻漁數字化生態(tài)循環(huán)種養(yǎng)等新技術新模式。

豐收當天,園區(qū)還迎來了一批特殊“客人”——陜西省漢中市鎮(zhèn)巴縣的60余名高素質農民。他們專程參加種稻致富模式現(xiàn)場觀摩會,“這里的水稻產量高,種植條件和我們當地很接近,尤其是稻漁綜合種養(yǎng)模式,特別值得帶回去推廣。”帶隊負責人張靖滿是認可與期待。

田埂間研學

讓“禾下乘涼夢”在青少年心中扎根

同一方試驗田,在豐收季之外,還承載著另一份特殊的使命——成為青少年觸摸農業(yè)科學的“露天課堂”。

“一粒種子要多久才能長成水稻?”“我們吃的大米就是這個品種嗎?”金秋的田埂上,一群中學生圍在研學導師、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文教中心主任許玉身邊,拋出一個個充滿好奇的問題。

許玉沒有直接作答,而是引導大家:“閉上眼睛,聽聽稻田里有什么聲音?”風吹稻穗的沙沙聲、田間蟲鳴的唧唧聲,讓課本里的“泥土氣息”變得可觸可聞。

這樣的研學課,正是園區(qū)“袁隆平青少年學堂”的日常。五年前園區(qū)開園時,便同步設立袁隆平雜交水稻科技館、院士工坊和青少年農業(yè)雙創(chuàng)中心,配套2000余畝高標準農田,打造研學營地與勞動教育基地,希望讓“少年識農愿”照進現(xiàn)實?!巴ㄟ^泥地課堂、稻漁共生觀察等課程,孩子們能親身體驗‘禾下乘涼夢’的奮斗歷程,理解現(xiàn)代農業(yè)科技的意義?!痹S玉說。

據介紹,今年以來,袁隆平雜交水稻科技館已開展研學活動60余場,覆蓋青少年1.5萬人次。當孩子們親手插下秧苗、托起飽滿稻穗時,“粒粒皆辛苦”從詩句變成了切身體會,“糧食安全”也從概念化為了沉甸甸的責任。“沉浸式研學能激發(fā)青少年對農業(yè)的熱愛,培育他們對農業(yè)科技的興趣?!痹S玉說,這是比豐收更長遠的“播種”。

稻莓輪作增收

涼山田壟上的“曲線致富”實踐

從郫都試驗田孕育的良種與技術,正在更廣闊的土地上結出致富果實。這兩天,涼山州德昌縣麻栗鎮(zhèn)的農業(yè)產業(yè)園區(qū)內,稻浪與新綠交織——剛收割完水稻的田壟里,一簇簇露地栽種的黑珍珠草莓苗已冒出新綠。由成都分中心主辦的 “水稻 ”糧經融合高質量發(fā)展暨稻莓輪作示范現(xiàn)場觀摩會在此舉行,袁隆平院士“曲線致富”的理念,也在這場實景課堂里有了最鮮活的實踐。

“中國人多地少,通過提高單產騰出土地發(fā)展高效作物,這就是‘曲線致富’。”袁隆平院士的設想,如今在德昌落地生根。2023年10月,德昌超高產攻關基地實現(xiàn)單季畝產1251.5公斤的世界紀錄,完成袁老遺愿后,成都分中心將科研重點從“追求產量”轉向“產值提升”,探索出“水稻 草莓”輪作新模式。

“以前單純種水稻,每畝收入約1500元;現(xiàn)在稻莓輪作,一畝地年產值能達4萬元!”涼山良品公司負責人算起增收賬,滿是感慨。成都分中心通過“3月至9月種水稻、9月至次年3月輪作冬草莓”的模式,配套綠色防控、水肥一體化管理技術,形成“水稻—草莓—綠肥”生態(tài)循環(huán)體系,既破解了草莓連作障礙,又實現(xiàn)“以稻穩(wěn)糧、以莓增收、以肥養(yǎng)地”,讓“一田雙收”成為現(xiàn)實。

從試驗田的豐收機鳴,到青少年研學的朗朗提問,再到涼山農民的增收笑臉,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正用科技與情懷,書寫著“把論文寫在大地上”的生動篇章。

記者 鄧虹

閱讀 123
版權聲明:
1.依據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頁發(fā)布的原創(chuàng)作品,版權歸發(fā)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頁發(fā)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(fā)布者按照互聯(lián)網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無商業(yè)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
2.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
  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
  聯(lián)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
  網絡地址:www.arkoo.com
3.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(guī)定刪除侵權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