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時節(jié),德昌縣金沙傈僳族鄉(xiāng)的山路上滿是豐收的忙碌——傈僳族群眾或背著沉甸甸的芒果筐,或用摩托車托著成箱金黃果實,輾轉將新鮮采摘的芒果運到溝谷通車處,交給等候的收購商。“每斤3元,剛摘的果子新鮮,收購商搶著要!”村民的笑聲里,滿是豐收的喜悅。
這份甜蜜收益,源自當地2700畝新一輪退耕還林項目的落地。據悉,該批退耕還林面積2016年全部安排在金沙傈僳族鄉(xiāng),種植布局因地制宜:黃竹村五社以芒果為核心產業(yè),三四社側重核桃、板栗種植,王家坪村則主要發(fā)展核桃與板栗。目前,這批經濟林已全部掛果,成為傈僳族群眾的“致富林”。
退耕還林的成功,離不開林草部門的全程護航。德昌縣林草局不僅深入鄉(xiāng)村開展政策宣講,打消群眾“怕減收”的顧慮,還組建專業(yè)團隊駐鄉(xiāng)幫扶——林業(yè)高級工程師、國有林場高級農技師輪番上陣,從芒果選種、育苗到修剪、病蟲害防治,手把手傳授種植技術;同時建立“一年一檢查、一季一指導”機制,工作人員定期深入田間地頭,實時解決果樹生長難題,確保每一株苗木都能健康掛果。
黃竹村五社村民張友華是項目的直接受益者。他種植的15畝芒果,今年已賣出3000多斤,收入突破萬元。“以前種坡地糧食,看天吃飯,現在芒果有技術指導,產量穩(wěn)、銷路好,日子越來越有奔頭!”張友華的話,道出了當地群眾的共同心聲。
如今,金沙傈僳族鄉(xiāng)的退耕還林林帶,不僅是生態(tài)屏障,更是“經濟綠肺”。據測算,今年全鄉(xiāng)2700畝經濟林預計帶來近100萬元總收入。曾經水土流失的坡耕地,如今被芒果、核桃、板栗等林木覆蓋,既守住了綠水青山,又捧牢了“金飯碗”,真正繪就出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鄉(xiāng)村振興新畫卷。
版權聲明: 1.依據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頁發(fā)布的原創(chuàng)作品,版權歸發(fā)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頁發(fā)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(fā)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無商業(yè)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 2.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(guī)定刪除侵權作品。 |